喜报 | 艺术学院学子在首届四川省大学生非遗影像创新大赛中获得奖项
摘要:齐心协力,铸就获奖瞬间
(文字:李芷语 邹煜涵 图片:宣传中心 )
10月31日,在首届四川省大学生非遗影像创新大赛颁奖典礼上,成都锦城学院艺术学院学子们的参赛作品荣获最佳美术二等奖,最佳创意短片三等奖。
大赛介绍
四川省大学生非遗影像创新大赛是由省委宣传部指导,教育厅、四川新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承办。本次大赛一共有5个单元54个奖项。作为全国高校唯一一个面向在校大学生的非遗影像赛事,旨在通过对非遗影像作品的汇集与展映,开拓新的非遗影像作品传播渠道,提升大学生非遗美学和文化思想。
获奖作品展示
在剧情片单元,艺术学院学子创作的《摊途》,荣获“最佳美术二等奖”
王醚、潘家佳、仇蕊、邓盛博《傩途》
在创意短片单元,艺术学院学子创作的《彝脉相承》,《傘》,《漆梦轻摇》,荣获“最佳创意短片三等奖”。
张玉、潘欣宇、李嘉意、陈翰《彝脉相承》
苗诗函、邹煜涵、杨嘉雯、李嘉意《傘》
邓盛博、王晨旭、武思宏《漆梦轻摇》
采访环节
我们更深入的走进了这些优秀作品,与创作团队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了解创作背后的辛勤与努力,同时更深刻的领会到了每一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彝脉相承》创作团队
Q:对于影片中提到的“八方月琴有把八方力量凝聚团结在一起”的这一寓意,你们在影片中是如何展现的?
A:我们将“彝家文化”和“制琴细节”相融合。彝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是非常重视团结与统一的,而月琴制作也讲求八板统一、音质和谐。所以我们由此切入,将这两点进行创新结合,展现在作品之中。
A:都说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你们是通过了哪些方式来实现乐曲链接民族力量的?
B:我们是先去到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再前往至美姑彝族自治州,了解当地人哼唱的民谣,并从中感受到了彝族人民虽分居跨越百里,但文明将他们的心灵彼此相依的力量,他们善吹拉、乐弹唱,更多则是将此视为民族交流的“八音盒”和“万里桥”。
《漆梦轻摇》创作团队
Q:在作品开头出现利用光影来衬托漆液的画面,这一画面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A:漆液是漆扇制作的灵魂,也是承托出漆扇的独特最为重要的一环,光影的照耀更能将漆液的美感凸显出来,我们想通过光影带来的视觉冲击来展示漆扇的独特之美与其美学价值。
Q:在视频创作过程中漆扇的传承人更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哪些思想价值呢?
A:通过作品,传承人能够直观地展示漆扇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短视频这一新兴媒体形式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对漆扇的关注,从而让这些年轻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傘》创作团队
Q:为何在众多非遗文化中选择了油纸伞来进行创作呢?
A:在我们这次拍摄中用到了两个地方,一个是成都的安仁古镇,第二个是泸州的伞里古镇。我们都被安仁古镇里“去有风的地方看油纸伞”这一句话所吸引。而我们组内有名同学又来自泸州,从小就在有油纸伞的氛围下成长,所以我们就选择了用油纸伞作为非遗项目,并且油纸伞的寓意我们也很喜欢,他代表着节节高升,团圆美好。”
Q;油纸伞如今已经融入许多现代创新,你们在作品中是如何呈现出这一点的?
A:我们合了很多现代创新的灵感想法。比如以一名油纸伞化身的小男孩为故事主线,通过这种拟人化的创新手法来表达油纸伞的制作技艺快要失传的现状,这是作品中的一大特点。
《傩途》创作团队
Q:你们在创作中是如何处理好“亲情”和“傩戏传承责任”这两种感情之间的关系的?
A:作品深入探索了主角与爷爷之间的亲情纽带,爷爷作为傩戏的传承人,将这份重任寄托在主角身上,而主角也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领悟到傩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从而承担起传承的责任。将亲情和对傩戏的传承责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张力。
A:为了全方位体现这样的情感,你们创作的思路是什么呢?
B:在制作傩戏角本时,我们的创作思路主要聚焦于以下几点。第一个是角色的设定,要深入挖掘每一个角色,完善他们的背景、性格、生活环境等。第二是情感的设定,通过人物之间交织的情感来丰富整个故事的层次。第三个是画面的设定,重视画面构图,把握视频整体节奏,让画面呈现出连贯统一的风格。
通过参加本次首届四川省大学生非遗影像创新大赛,成都锦城学院艺术学院的学子们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专业能力,用优秀的作品展现了自己对非遗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艺术的手法为非遗的传承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再次恭喜优秀学子们在此次比赛中斩获佳绩,同时,艺术学院也将继续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培养创新,超越的竞争意识,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