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艺术大讲堂|旗袍文化发展史
摘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4月14日中午,艺术大讲堂面向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同学开展了“旗袍文化发展史”主题讲座。主讲嘉宾甘汶灵教授首先通过《花样年华》中张曼玉在剧中26条旗袍来引出了今天关于旗袍的话题,然后通过关于旗袍发展的六个部分进行了具体的讲解与分享。
甘汶灵,旗袍⾮遗传承⼈,成都⼯匠、诗词作家、民建会员。[1] 成都锦帛服饰创始⼈。在《中国妇⼥报》、《作家⽂摘》、《星星诗词》、《成都商报》、《华⻄都市报》等媒体上,有诸多关于旗袍及旗袍产业、诗词成就等⽅⽅⾯的报道⽂章。
在本场讲座中,甘教授首先从旗袍的起源与发展开始讲解,其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时间段的旗袍发展内容及特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是具有⽂⼈⻛⻣的⾃由飘逸,所以服饰特点是宽袍⼤袖⾐。到了清代变化就⾮常⼤了,那个时候满汉并存,满族的袍⼦开始有了⼀些汉代的元素,开始出现了我们最早的最正宗的传统旗袍。
二十世纪⼆三⼗年代,旗袍有最典型的两派——京派、海派。甘教授先跟同学们互动,提出“电影明星中穿着京派旗袍的有谁?”的问题,然后分别从京派与海派的区别及代表人物进行了讲解。她讲解到,京派旗袍有⼀个⾮常明显的特点,就是端庄秀雅、⼤⽓、尊贵。《花样年华》中张曼玉、《色戒》中汤唯都是身着就京派旗袍,然后还有宋家三姐妹,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她们也是最有名的京派旗袍代⾔⼈。
⽽海派那个时候最有名的就是上海滩的那些电影明星如胡蝶、周旋等,其中最典型、最有名的人物是张爱玲。当谈到张爱玲时甘教授说:“我是她的粉丝,这个⼥⼦我觉得都不能说她是普通的凡⼈,她真的就像仙⼦⼀样存在于我的⼼中,除了写出那么多脍炙⼈⼝的⼩说以外,她在服装设计⽅⾯的创造⼒是让⼈惊叹的。海派旗袍最先把领⼦架⾼,把鞋⼱做成宽边,把腰收得很窄,袖⼦收短放⼤就是她创新的。”
在讲解40年代50年代旗袍发展史的时候,甘教授通过讲述自己家庭关于旗袍的事情来介绍了当时旗袍发展及特点,她说:“听我的爸爸妈妈讲,建国初期,⼤家都要积极的投⼊到⾰命劳动之中去做事情,那个时候你还穿着⼀个袍⼦,做事情就很不⽅便,所以全国上下⼀⽚绿⼀⽚蓝。就是那个时候我记得我妈妈保留的就是她学⽣时代的绿⾊军装服,军装⼀样的学⽣装。”
接下来甘教授给⼤家分享了旗袍的⾯料与款式、袖型、盘扣以及制作。
最后甘教授讲了关于旗袍的传承和创新,她通过分享自己旗袍产业的发展来讲解这部分,其中举出她们发布的金沙太阳神鸟系列、川剧脸谱系列旗袍都是跟成都的历史文化元素相结合而创作的。甘教授表达到:“旗袍工艺是传统的,我们不能轻易去改变它,但是我们固守传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味的因循守旧,我们也要有适当的⼀些改良和创新。”
在听完本场讲座后,吴萧同学说:“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的着装,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的艺术特色以及审美情趣。自其产生以来,就成了东方服饰艺术的载体。旗袍由最初的少数民族的着装,演化为一个民族统一的服饰,直至走向世界并被更多的人喜闻乐见。可见,世人对旗袍的审美追求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行为,由小众行为转为大众行为,究其原因是服饰背后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传统与现代中,旗袍一路走到今天,承载了中华服饰文化的文明,维护着中华民族对“善”与“美”的追求。旗袍于艺术中透着一丝宁静,于和谐中增添一笔写意,于端庄中裹挟着一种韵味,在时光的流转中呈现着永恒的魅力。”
洪雅雲同学说:“旗袍之美,美在细节,更美在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从千年前的商周时代到清朝民国,再到如今时装周上的旗袍身影。一袭华美高贵的旗袍,体现民族服饰审美趣味,同时也彰显了东方女性的坚毅品质、独特魅力和韵味。而这,也是我们始终为旗袍着迷的原因所在。”
随着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确实有一些传统文化在逐渐被我们遗忘。所以我们要去寻回属于我们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希望在听过本场讲座后的艺术学院学子对于艺术文化的发展有了新的了解与认知,并且能将其用于之后的艺术创作中。
文字:卢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