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四川省大学生原创微电影大赛学术论坛:
微电影创作和实践
导语:
10月22日上午,第十届四川省大学生原创微电影大赛学术论坛在成都锦城学院成功举行。本届学术论坛主题为“微电影创作与实践”,论坛由两名专家老师主持、两名专家老师点评,邀请入围优秀论文的28名选手,有20位选手参与论坛分享现场,进行获奖论文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分享,讨论微电影的多元性、艺术意义和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在这场论坛会上,来自各方的参赛选手交流经验,感悟心得,在指导老师点评后都受益匪浅。
点评嘉宾:
黄婧秋
成都锦城学院艺术学院广播影视编导系主任,副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四川省高等影视教育协会理事,四川省大学生原创微电影大赛复赛评委。教授《影像语言》、《影视营销学》等课程;曾在媒体行业从事编导和记者等工作, 曾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全国铜奖,省级金奖。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及省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所著论文获得省级二等奖,指导学生作品获得国家级比赛一等奖,省级比赛一等奖,获得国家级比赛、 省级比赛“最佳指导教师奖”。
杨一苇
成都锦城学院艺术学院广播影视编导系教师,文学硕士。自编自导电影作品《叶叶声声》,《安静的宝贝》。编导四川电视台《风雅行》,编导成都电视台《金秋生活》,编导成都电视台《成都情事》,西南地区大型晚会媒飞设舞舞台剧总导演。内江城市宣传片第一策划编导。先后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指导学生作品《最远的距离》获得全国大广赛一等奖,《双重高潮》获得全国大广赛三等奖,《人生至爱》获得全国大广赛三等奖。指导学生作品《小镇英雄》获得第四届四川省大学生原创微电影大赛最佳剧情片一等奖,最佳编剧一等奖及最佳导演三等奖。同年,获得第四届四川省大学生原创微电影大赛最佳指导教师奖。
学术论坛主持:
隆 强
成都锦城学院广播影视编导系教师。双语导演/制片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影制作专业艺术硕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艺术硕士。曾担任张艺谋实景演出《印象长城》制片人,张艺谋鸟巢版《图兰朵》执行制片人。在哥伦比亚大学大读书期间,担任哥大电影系教授 Richard Pena(纽约电影 节前主席)的助教,给哥大本科生讲授 Cinema of China 课程,在美国常春藤高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美拍摄了多部英语电影,入选多个国际电影节;担任了 HBO 电影 《The Normal Heart》 助理制片人。精通 Celtx (好莱坞专业编剧写作软件-Screenwriting)、Movie Magic (好莱 坞专业电影制片软件-Producing)、Avid (好莱坞后期剪辑软件-Editing)等好莱坞电影软件。回国后担任了院线电影《出手吧!女生》和《故人如梦》的执行制片人,有丰富的院线电影剧情片开发和制作经验;在中国、美国、印度等国家,有丰富的跨国合拍电影经验;在纪录片领域亦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在 CCTV 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酿造》担任分集的联合导演。
王星月
成都锦城学院广播影师编导系教师,艺术学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专业。主要研究内容:民国电影小说/宋金杂剧。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电影研究”,发表论文数篇。曾与CCTV10、江苏广电等多家媒体合作、实习,参与多部纪录片、舞台剧创立、演出项目。曾任央企编剧,主持、参与多个电影、纪录片项目,合作单位包括国资委、各级政府、500强企业。指导学生作品多次获奖。
主要教授课程:《中外戏剧史》《中外文学名著赏析》《电影作品解读》《广播电视采访》《影片观摩训练》《影视剧作》等
参与本届论坛的同学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李炜婧
《以<一碗汤面>为例,浅析温暖现实主义视域下微电影的人物塑造策略研究》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马苑清
《乡村题材微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分析——以微电影<大人请回答>为例》
成都锦城学院 唐锐敏
《动画短片<人生最后15分钟>中的符号学解读与生命治愈之旅》
成都锦城学院 潘欣宇
《浅析 “ 温暖现实主义 ”视域下微电影创作中 “ 阳关三叠 ” 的情感表达和路径探赜 ——兼论短片<一碗汤面>的叙事策略》
四川音乐学院 鞠琦民
《情绪·认知·行为:乡村振兴微电影共情传播剖析》
成都锦城学院 承张菁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对话:<调音师>的美学定位》
成都大学 武止净
《女性题材微电影中的母女关系建构与表达分析》
四川师范大学 翁子晴
《微电影教育研究——以中小学影视教育为例》
西南石油大学 尹丹兰
《新质生产力赋能微电影精品化创作的路径探究》
成都锦城学院 陈佳悦
《不只是十五分钟:微电影叙事张力研究——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
成都大学 李小玉
《浅析微电影<老杜>的广告美学特征》
成都锦城学院 肖菁菁
《边缘儿童群体的诗与梦——银联<诗歌POS机>系列微电影》
西昌学院 周蕊
《微电影创作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塑造》
成都锦城学院 王梦琪
《从影视美学视角看微电影创作的情感主题表达——以微电影<老杜>为例》
河北地质大学 杨喜超
《叙事形态、文本构思与价值呈现——竖屏微短剧的媒介样态研究》
成都大学 罗颖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公益微电影创作的“困”与“破”——以<少年时>为例》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廖恒
《微电影创作人才培养在应用型高校中的探索与实践》
成都锦城学院 苏楠已
《百花深处是荒芜—— 微电影<百花深处> 现实主义特色浅析》
成都锦城学院 陈妍菲
《生活点滴中沉淀出的符号密码——微电影<春天再见>符号学分析》
成都锦城学院 徐阳
《青春校园题材微电影爱情主题下的人物塑造及独白叙事》
(以上排序不分等级先后)
同学们在这一次的论坛中听到同学们的各种论题与老师的点评后,也是受益匪浅,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鞠琦民同学来自四川音乐学院,目前是研究生在读。他说之所以选择“乡村振兴”这个题材是来源自身经历,从小被老人带大的他,对于乡村的变化有着切身体会,对于乡村振兴的措施与方针也有充实的了解与感受,本科学习摄影专业的他,对于拍摄还有着自己的独特经验,更是为论文研究带来更多真感受。他的理论部分“情绪·认知·行为”从群众的共鸣角度出发,通过观看影片内容可以对乡村振兴有新的认识和转变,并以小见大,引入在线下传播中,观众之间的情绪、行为和交流会互相感染共鸣,在线上观众可以通过点赞转发分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可与赞同,这样的共情是层层递进的。在本次论坛中,鞠同学看到其他同学的精彩发言,对他人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思考,比如教育方向、微电影创作人才培养,都使他灵感迸发。
潘欣宇同学来自成都锦城学院,她对电影创作的理解最开始来源于影视论文课程,在老师引导下的自主创作的微电影相关论文,潘同学的论文也是有幸入围过北京大学电影节,从此,不要给自己设限成为了她坚持创作的一大理由。对于黄教授点评她的理论框架完善,她说到:“只有理论才能为实践奠基”这学期她和她的同学们要拍摄一部关于“自闭症”的短片,在温暖现实主义的理论层面,会对她的实践大有帮助。潘同学认为:论文的魅力在于有辩有论,在<一碗汤面>中,有许多情节对她的主题也大有帮助。在新一年的微电影大赛中,她从去年论坛组的负责组长成为今年在论坛上分享论文的人,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机会,今年她有幸站在了这个论坛舞台上,她说希望更多的有梦青年坚定跟随自己的目标,走向成功。
杨喜超同学来自河北地质大学,他说由于自己经常在手机上观看微短剧,所以选择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论文的写作,加之自己的指导老师也恰巧研究了这个方向,给了他很多帮助。他认为微短剧在当下的影视发展中,是一个热门话题与热门现象,而竖屏微短剧,比横屏微短剧更加的快捷方便,抖音的使用也是对于这个现象出现的一个经典范例。在今天的论坛分享会上,杨喜超表示收获颇丰,在未来,他会对微电影的创作流程更加精进,会将欠缺的空白补上,学习本次论坛交流到的新观念,如非遗、少数民族题材等等。
点评嘉宾总结:
杨一苇老师根据复审的五位评委老师的点评评语为基础,对大家的今天论坛的现场发言和具体表现,进行了客观公正的综合点评,对于参赛选手的优缺点都进行了总结,让选手们能得到新的收获。听到大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交流自己的论点,杨老师表示非常高兴学生能在学术论坛中让思想闪闪发光,同时也能感觉到论坛的学生质量一届比一届高,能看出同学们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深入思考,将当下发展、现实与理论结合,碰撞新的理念、思想与思考,相信这样的交流也能够使得同学们对于微电影有更深的理解并作用于日后的创作中。
活动合照: